当前位置:公文集锦 > 常用范文 > 观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八篇

观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八篇

  他们原本都是身居高位的“建设者”,却在权力职位上疯狂敛财、攀比逐富,把“公权力”当成“私权利”,醉心金钱,精算自己的“经济账”,不顾人民的“政治账”,将自己的政治本色丢得一干二净,最终在冰冷的监狱中大梦初醒、幡然悔悟。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八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八篇【一】

  由中纪委和央视联合制作的8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开播,多位因严重贪腐、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首次在镜头前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

  反腐会不会或者什么时候会降温?这个“反腐之问”时时出现于网上,并伴随着各种江湖版的猜测解读。“永远在路上”,这个片名也许是一种答案。第一集《人心向背》,所呈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反腐决心,在周本顺、白恩培、李春城这些曾经的高官讲述中,我们还看到了腐败之所以发生的内在逻辑。

  比如人性弱点。白恩培说起他的腐败动因,特别提到商人“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个人还买的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眼热攀比,人之本性,常人如此,官员也不例外。对于这样的人之本性,教育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当权力和诱惑都足够大,单纯的教育就会显得苍白。尽管人性弱点,绝不是贪官腐败的借口,但从反腐的角度讲,这是必须要正视的。人性共通,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有犯错犯罪的“本能”。腐败永远可能发生,反腐自然只能“永远在路上”。

  再如制度漏洞。周本顺关于“站台”的说法令人印象深刻:“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别人就知道这个人上面有人,这个事都会办得通”。简单一句话,道尽现实的复杂,反腐的困境。尽管权力的“笼子”在收紧,但永远都可能有疏漏。

  从这些贪官的讲述来看,腐败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技能,无非给商人站台、亲朋“搭权力便车”等,这就意味着制度还不够严密,反腐还极有必要“永远在路上”。

  那些曾经位高权重、始终容光焕发的官员,如今镜头前一副尘满面、鬓如霜的样子。这些贪官的本色出演,把腐败的风险和可能的落寞结局,演绎得非常到位。从教育的层面说,可能比发文件、开会宣讲的千言万语更有直接效果。《永远在路上》还在继续,也许从这些“巨贪”的演绎中,可以进一步反思过去的问题所在,探寻未来的希望所在。

观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八篇【二】

  《永远在路上》 专题片反映了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列举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展示了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与成果,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作为以后的高频关键词,反腐败之于全党全社会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接连曝光出的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堕落的人和问题,在社会上造成强烈影响,也显示出我们党在事关生存发展的巨大考验面前绝不含糊,中央反腐决心和意志空前彰显。腐败的毒瘤不除,发展就无法全方位步入正轨,在这个意义上,反腐败斗争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未来。

  《永远在路上》采访了苏荣、周本顺、李春城等10余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由这些当事人亲自现身说法,还原心路历程,表达深切的忏悔,这在反腐败宣传工作中是一次积极的尝试。让腐败分子作为活生生的人出现在屏幕上,讲述其被腐蚀和堕落的真实故事,本身就是生动的反腐败教育,值得全党深入学习,引以为戒,敲响腐败的警钟。

  公开的反腐通报没有提供更多细节,因此,社会对腐败的认识往往隔着一层纸,对“大老虎”和“苍蝇”之类的概念其实比较抽象,认识中也是想象的成分居多。即使是一些身处其位的党员干部,也并非都有机会详细了解腐败分子的堕落过程和详情。腐败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离普通党员到底有多远,这些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问题,都可以在专题片中找到线索,甚至获得灵魂深处的震撼。

  落马后首度出镜的多名高官,在片中回顾了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有的人曾经兢兢业业追求理想,但最终走向了堕落。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可以看到理想信念如何走向危亡之渐,或许很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个人境遇乃至思想上的相似的危险之处。这就是生动的警示,这种让人浑身颤抖的警示是最好的学习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落马高官们不约而同谈到了外界的物质诱惑,以及家人、子女在其中充当的特殊角色,也提到了很多颇有市场的思想观念。人情世故也好,人生不同阶段的困惑也罢,这些乍看起来不起眼的诱因,很多党员干部都会遇到,甚至不可避免,但绝不是腐败堕落的理由,本质上都是个人理想信念的动摇,为个人打算的贪欲占了上风。

  把这些细节展示出来,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清醒地看到,腐败并不只是通报里言简意赅的陈述,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周围的隐患,更是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保持极高敏感度的心理防线。在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拒腐防腐的状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严守党纪国法的红线,坚持不忘初心,和全党同志一起,让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别让自己变为当初厌恶的模样

观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八篇【三】

  《人心向背》之所以热播,在于它“干货”足、看点多,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一一呈现。还在于它彰显了中央的反腐决心,更揭示了制度反腐的内在逻辑。

  10月17日晚,由中央纪委宣传部、央视联合制作的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一集《人心向背》在央视播出。在片中,周本顺、白恩培、李春城等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多处案件细节首度公开,受到广泛关注,引起强烈反响。

  在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播出反腐纪录片,不是偶然,第一集刚一播出便实力圈粉。与其说它映衬了当今反腐的宏大背景,毋宁说契合了民众的反腐热望。正如“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群体观看《人心向背》也会有不同的观感。可以说,《人心向背》的热播,早已超越了传播学范畴,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人心向背》之所以热播,在于它“干货”足、看点多,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一一呈现。比如,周本顺曾烧香拜佛求心安,还为死去的宠物龟抄经文。都说一些高级官员大搞迷信,这一细节便为官员迷信提供了注脚。无独有偶,另一落马官员李春城也被指“滥用职权进行封建迷信活动”。不信马列信鬼神,是信仰的坍塌,信念的空心化,不可不警惕。

  《人心向背》之所以热播,还在于它彰显了中央的反腐决心,更揭示了制度反腐的内在逻辑。一个个大老虎落马,面对摄像头忏悔不已,甚至流下眼泪,如果只是展示其丑态,而不挖掘他们落马的诱因,剖析他们沉沦的路径,不扎紧制度的篱笆,那么警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会弱化为人们的饭口谈资而已。

  在《人心向背》中,相关部门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在讲述监督执纪故事的同时,也触及了一些本质的东西,更进行了一些制度性思考。比如,借专家之口重温历史周期律,靠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再比如,白恩培现身说法,一旦“理想信念丢失了,精神追求没有了,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连法律的红线也触摸了”,就会滑入深渊,身败名裂。

  关注《人心向背》,听大老虎们的“警句”,更要关注“警句”背后的教训。李春城说,“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正因为如此,才需谨慎走好每一步。周本顺称他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感觉莫大悲哀。从痛恨贪官到变为贪官,这种戏剧性的角色转换,的确值得深思。白恩培则称“没想到老了老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要求,这又是多少贪腐官员的共同选择。

  对于广大干部来说,观看这样的专题片一定会受到触动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部升级版反腐纪录片的意义,正在于警示在位者,要引以为戒,别蹈其覆辙。反腐永远在路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又怎会落马?怎会成为片子里的反面教材?

观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八篇【四】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昨晚播出后,在本市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该片深刻反映了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充分展示了“正风”“反腐”所取得的积极成效,以案为鉴、以案明纪,振聋发聩、警钟长鸣,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反腐倡廉关乎人心向背,必须永远在路上。”市纪检监察干部纷纷表示,专题片讲述了党的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深入推进正风反腐,一大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深感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因此我们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身处监督执纪问责第一线,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责任重大。“我们要保持政治定力,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抓常、抓长、抓细,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努力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在观看专题片第一集《人心向背》后,滨海新区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党的以来,一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宣示着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捍卫党纪、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人的腐败案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员干部一旦思想上忽视廉洁从政的重要性,对腐败的危害丧失了应有的警觉,走向违纪违法,就是一种必然。对于每个人,理想和信念的坚守,时刻都不能放松。而对于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现在,滨海新区正站在一个新起点上,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凝心聚力,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推进二次创业,顽强拼搏,全力开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新局面。

  市发改委党员干部表示,将进一步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以这些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更好履行“两个责任”。加强源头反腐,推进关口前移,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有效落实主体责任;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严查严办,有效落实监督责任。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巡视整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边学边改,见人见事见制;持续改进作风,不留死角,不丢项目。以统筹党务业务队伍融合发展为重点,准确把握“力度统一论”要求,加强党委(党组)一班人建设,牢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效果怎么样,人民的心中自有一杆秤。”河西区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更加体会到讲政治、对党忠诚的重要性,体会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于党的事业和党员发展的重要意义。尖山街道干部、青年党员马惠兰说:“看过专题片,深受教育,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天天与百姓打交道,更要不忘初心,时刻从百姓所需所想出发,为百姓服好务、解难题,用实际行动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区宣讲团成员孟广余表示,专题片中所展现的我党在廉政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必然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伟大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中国梦”必能实现。

观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八篇【五】

  日前,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从第一集《人心向背》播出的效果和气度上来看,可谓是震撼人心。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做到清正廉洁,如何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客观真实的认识这场声势浩大的高压反腐?值得深思。

  理想信念是前提。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对于各级党员干部而言,也并非都是没有理想信念的,在从政初期也能够做到坚定理想信念。但随着职务的提升,权力的增大,随着身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缺乏自身的学习与党性修养时,理想信念就有了松动,各种想法就多了。“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一旦没有了理想信念,一旦理想信念不那么坚定,自然就没有了风清气正,就滑向了腐败深渊。“理想信念丢失了,精神追求没有了,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连法律的红线也触摸了”“修身也是对别人讲得多,对自己讲得少”,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如果没有打牢理想信念这个根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执政实践当中,思想就会变化,理想就会滑坡。

  严实规矩是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不要以为一些所谓的“朋友”拉拢与奉承,其实他们看中的就是官员手中之权。从贪官们的落马教训来看,关键就在于缺乏规矩意识,不仅没有管好自己,更没有管好自己身边的人。在云南主政的十年里,妻子在前台办事收钱,白恩培在幕后默默地支持。由于对子女的溺爱,在周本顺被查出的涉嫌经济犯罪的问题中,相当一部分和他儿子经营的生意有关。李春城直接或者通过其妻等人非法收受财物。管好自己身边的人,并不是一句妄语,而是要时刻敲响警钟,从严要求自己的身边人。正如所言,身边人害我们这些为官者的不在少数,被老婆“拉下水”、被孩子“拉下水”、被身边秘书和其他身边人如七大姑八大姨“拉下水”。

  人心向背是指南。为啥要反腐?反腐顺民心。从国家统计局在22个省区市开展的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结果来看,三年时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这说明人们对反腐败的信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说明以来中央推行的高压反腐是深得人心的,是大快人心的。“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腐败伤害民心。“我是要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的”李春城道出了领导干部贪腐带来的巨大危害。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会影响到各级干部的价值观,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谓上行下效,就是这个道理。

  人心如果失去了之后再想来挽回那是很难的,甚至没有机会了。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凝聚人心。人民期盼有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我们就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对世界的宣示。

观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八篇【六】

  《史记》载,一次,魏武侯浮西河而下,行至中流,他看着吴起说:“美哉山河之固,这是魏国之宝啊。”吴起当即说:“在德不在险。”

  接着,吴起列举事实:过去,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被大禹消灭。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被汤放逐。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看出,国家的稳固,在于德政而不在地势的险要。如果德政不修,舟中之人都可以成为敌人。武侯听了他的话,连连称善。

  吴起所说的这些地方,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

  古代帝王定鼎,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欲据形胜,占王气,扼险要,制万国,立子孙万世不拔之基”。周朝的时候,定都洛阳。到了汉朝,娄敬议论周衰亡的原因,说是洛阳广衍平夷,没有名山大川之限,四面受敌,有德则容易兴盛,无德则容易灭亡。因此之故,他建议汉高祖从洛阳迁都到关中,并且说,关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左殽函,右陇蜀,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猝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他的这番议论,受到当时及后世许多人的批评。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指出,娄敬议论周朝的地理形势已经很荒谬了,他论周朝的德行就更荒谬了。他认为,娄敬是把德政和地形割裂开来看了,“形势与德,夫岂二物耶?”地理形势就像人的身体,德行就像人的精气。没有人倚仗着精气充沛而把身体放置在容易死亡的境地,也没有倚仗着德行高尚而把国家放置在容易灭亡的地方的。王者要兴盛,他们的德行必定有超过天下的,他们的地理形势必定有超过天下的。“形势犹身也,德犹气也。”把肩和背剖开,把手和脚砍断,还自以为能守住精气,我是不相信的。

  很快,又有人驳斥说,周王朝数百年,而秦二世而亡。前者没有山川的阻隔,而后者有险峻的屏障,这原因难道在于有没有金城天府吗?再拿秦代与汉代相比,两朝的都城都在关中,秦之山川险要,与过去没有什么变化,其统治却不如汉之长久,推此而言,帝王之保世永业,不尽由于定鼎在什么地方。

  今天的南京,古称建康,昔人称“钟山龙蟠,石城虎踞”,谓王气之所在,东南一大都会。然而,六代偏安,不能统一天下。到了明朝,朱元璋从这里开始,统一了天下。史学家张岱指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六朝的偏安,端的在主人无远略,并不在于地形的限制。

  后来,明代的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都城雄坚,皇居壮丽,北控沙漠,南带青徐,山川增奇,基业永固,烈矣盛矣”。然而张岱却认为,北平虽称天险,世沦胡虏。现在边界堡寨,与虏庭接近,胡骑长驱,朝发夕至,居近虎穴,地邻龙湫。当其全盛时,虏敌进贡纳款,不敢生心,万一奸谋叵测,能无肘腋之患吗?

  明朝的命运,不幸而被张岱言中。其末年政治腐败、制度废弛,雄关险隘没能阻挡住八骑铁骑。作为明代的遗民,张岱怀着沉痛的心情编撰明史,在《地理志》一节中写道:

  大都帝王有道,纲纪修明,威令宣布,则虽奋迹徒步,不阶尺土,可以肇造鸿基。僻处遐陬,全无形势,可以弹压疆宇。不然,揭竿斩木,可摧殽函,攀树缘崖,可度蜀道,险不足恃也。历代帝王,其祖宗以徒手取天下,而其子孙往往以天下输他人。

  他最后说,古云“在德不在险”,一句话道尽了古今的道理。

  唐代汪遵《长城诗》云:“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wWw.AllW.cN 转载请注明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需要审形势、熟地理。但作为政治的继续,战争的最终决定因素仍在于人,在于人心向背、德行薄厚。德不修、政不明,输掉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还可能是整个政权、整个国家。

观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八篇【七】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新高度,坚定不移改进作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保持政治定力,保持必胜信心,形成了铁腕纠四风、高压反腐败的新常态。著名作家二月河说:现在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通过持续释放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强烈信号,在全党全社会营造了“不敢腐”的强烈氛围,为进一步实现 “不能腐”、“不想腐”奠定了良好基础。

  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靠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__同志在浙江调研时强调,要唤醒党章党规意识,推进制度创新,修改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挺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前沿。“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是对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践深刻总结后得出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论断,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治本之策。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是要强化全员的组织意识、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强化纪律的刚性约束,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具体要做到“四个必须”。

  一、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必须牢固树立“党纪严于国法”的理念。党规党纪保证着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是每个党员的行为底线。法律体现国家意志,是全体公民的行为底线。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要求,决定了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规党纪的执行必须提前于国家法律,党员违纪违法就必须受到党纪国法的双重惩罚。过去执纪监督部门往往习惯于把防线设置在反对腐败上,认为只要党员干部不违法,违反纪律就是“小节”。有的纪检部门只重视查办大案要案,忘记自己的职责是依“纪”进行监督执纪问责,忽视了对党员干部违纪行为的日常监督。实践证明,“破法”必先“破纪”,党员干部沦为腐败分子,往往是从违反纪律、破坏规矩开始的。执纪不严必然会造成党员干部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要牢固树立纪严于法、法大于权的理念,彻底改变重法律轻纪律、重权力轻法律等旧思维,做到小病即治,小错即纠,绝不能坐视小问题养大,坐待小“苍蝇”养肥,不让党员干部在法律和纪律之间做自由落体运动,真正以“扯袖子”来防止“戴铐子”。

  二、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腐败的本质是以权谋私,防治腐败关键在于遏制权力任性,真正把权力放进市场的海洋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明确权力清单。政府要拿出“权力清单”,明确该做什么,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给出“负面清单”,明确市场主体不该干什么,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理出“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怎么管市场,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 第二步,要强化权力制衡。按照“石头、剪子、布”那样的游戏规则,科学配置权力,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衡的有效机制。第三步,要严惩越轨行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首先要把权力关进纪律和规矩的笼子里,做到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对不守底线、违反制度的行为做到零容忍,让制度真正成为刚性约束。

  三、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必须把严格执纪作为落实“两个责任”的重要抓手。从严管党,关键靠严明纪律;落实“两个责任”,关键要把执行党的纪律牢牢抓在手上。各级党组织要以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加强对纪律规矩的学习,既准确把握和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这些刚性约束,又全面理解和认真遵守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建章立制,推进纪律规矩在业务工作和党员干部行为上的具体化。要构建维护纪律和执行纪律的责任链条,及时发现违纪行为,严肃处理违纪党员,用组织之“网”、纪律之“矛”,管住大多数党员干部,促进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纪委不是党内的公检法,纪委的主要职责是依“纪”进行监督执纪问责。要拿起纪律这把管党治党的尺子,既要把严重违纪情况管起来,严惩腐败分子;也要把一般违纪情况管起来,实现监督执纪问责的常态化;发现违纪苗头要马上管、及时提醒,触犯了纪律就要及时处理,像啄木鸟那样,发现虫子就及时啄出来,让“森林”得到净化。要真正把维护纪律、管住纪律作为深化“三转”的重点,既要善用约谈提醒、函询诫勉等方法,以“菩萨心肠”来保护干部,又要敢于较真、敢于执纪,以“霹雳手段”严惩违纪行为,真正把纪律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

  四、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必须增强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一个政党而言,纪律是生命线,对一个党员而言,纪律是高压线。在守纪律讲规矩问题上,哪个岗位都不是保险箱,哪级领导都没有豁免权。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要在强化“不敢”、“不能”的同时,不断提升党员干部“不想”的思想境界,逐步做到把法纪的他律变成内在的自律。党员干部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要自觉用党纪党规的标尺进行衡量和“审查”,多想一想“合不合法”、“依不依规”,切实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让依纪依法履责成为一种自觉。把从严要求贯穿于干部的教育培养、管理使用全过程各环节,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筑牢防线,防止干部触碰纪律之“网”,翻越规矩之“墙”。要从严考核干部,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重要考察内容,防止降格以求,防止带病提拔。党员干部要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学会并习惯在被监督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实践证明,有人监督,是个好事;没人监督,容易出事。领导干部光明磊落就不怕监督,领导干部想减少失误就得欢迎监督,领导干部想提高决策水平就应该要求监督。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摆正个人和组织、个人和群众的关系,真心实意地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积极主动地接受各个方面的监督,在严格自律中享受自由,在恪守规矩中守住底线,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观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八篇【八】

  杨卫泽,一名副部级干部,从“一滴酒都不喝”到“就喜欢吃年份茅台”;王天普,一名大型国企老总,“觉得吃饭就能把事儿办了”;张建津,同样是一名大型国企老总,担心喝酒被人拍,“把茅台酒倒在矿泉水瓶里边”……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三集《踏石留印》中一个个鲜活的典型案例,展示出三年多来纠正“四风”取得的明显成效:看住“关键少数”,对不收手、不知止严查严管,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

  实例证明,作风非小事,“四风”不但严重影响党的形象,严重损害党员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些领导干部从违纪到走上犯罪道路的推进剂。如杨卫泽的反思,从开始不能沾,到小东西可以收,再到不收白不收,最终不可收拾。

  水瓶装茅台、衣柜藏玄机、打球拉客户……“四风”改头换面,有的则是领导带头顶风违纪、影响十分恶劣。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面对不良风气的诱惑,党员领导干部要与人性的贪婪私欲作斗争;面对花样翻新的变异“四风”,监督执纪者要拿出足够的智慧与方法来破解。事非经过不知难,诸多“奇葩”案例的查处,也正反映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维护党纪的寸土不让、持之以恒。

  曾有人这样说,央企为国家做了那么多贡献,央企领导吃点喝点用点拿点,算得了什么?这样的错误观点,背离了党章要求,背离了信念宗旨。国企资产属于国家、全民所有,公款不是领导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王天普也终于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党员,是一个干部,只是分工不同,没有特殊的待遇或特殊的利益”。

  还有人说,你们纪委了解我们企业的运作方式吗?知道企业该怎么“营销”吗?我们来反问一下:难道离开酒场饭桌就谈不来业务?难道只有打高尔夫球才能拉到客户?显然,这些都只是借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道红线,不能以任何借口去触碰。全面从严治党是管全党、治全党,没有任何人、任何领域可以例外。

  有一位网友说,纠“四风”,老百姓就怕一阵风,如果一阵风过去了,那么之前纠正的东西就会卷土重来,甚至比以前更可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抓作风,稍有松懈就会反弹回潮。因而绝不能只抓一时,而是要坚持抓,抓坚持,抓出习惯,面对那些披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的变种“四风”,更要深挖细查,决不放过。这才能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不断翻新的花样,种种“奇葩”的说辞,都在表明:风气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积习的扭转与改变也绝非一蹴而就。面对“四风”,任你“七十二变”,我有不变的红线。正风反腐,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不但力度不减、尺度不松、节奏不变,越往后还将执纪越严,这是民心所向、党心所向。唯其如此,才能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落地生根,育苗成林,让每个人都能共享正气清风。

以下是与观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八篇相关的文章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llw.cn/txt/2389.html
观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八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