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更新 > 党课讲稿: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型 >

党课讲稿: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型

  党课讲稿: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型

   

  一、建设旅游强国的政策供给

  旅游的发展涉及非常多的方面,比如在文旅融合、以文塑旅的背景下就与发挥文化、精神方面的指引作用息息相关。在中国文化的国际输出过程中,文化的发展也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互相兼容,也涉及一系列政策。单就旅游的发展而言,我国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发展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无论是“十四五”、“十五五”,还是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习近平总书记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涉及一系列政策方面的改革创新。这是需要各个部门协同的,因为旅游的发展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一个部门的事情,很多旅游资源是由自然资源、生态环保、文物等部门及其相关部门提供的。同时,我们还要在政策创新与法规制定方面,对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或形势作出及时的响应。

  我们首先要关注的就是休闲旅游的基本发展情况。旅游业或者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不同的社会阶段,现在正处于由信息社会进入智能社会的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也已进入服务业拉动的阶段,发展旅游业是创造就业的重要机遇。党中央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就提出,要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其中,我们所说的文化旅游活动也包括一部分的体育活动,因为体育的本质是提高人民的体质与生活质量,所以也是一种休闲活动。就旅游休闲的定义而言,旅游休闲城市并不是原来的旅游城市,因为旅游城市是主要对外的,比如外地人或外国人来这里游玩,而本地居民的休闲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把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闲暇时间都利用起来,形成一种社会秩序、一种产业,也就是说城市必须要有旅游与休闲的功能。

  过去,我们的城市发展是以工业化建设为核心的,比如通过土地划拨,重点支持工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但对于公园绿地、城市广场、郊野公园等区域的发展则不太重视。在进入休闲社会之后,我们反而要开始重视建设那些能够发挥游憩或休闲娱乐功能的区域,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的目标,成为我们在政策供给方面改革的基础。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游客来到旅游景区的目的大多是游览自然风景或文物古建,而度假区则只要是风景好的湖边、海边、森林、乡村等能够提供宜居的生活方式的地方即可,有时游客甚至只是在那里发呆。

  可以说,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最本质的变化,就是不再像过去那样打造一个个能够仅靠景物吸引游客的如桂林、黄山等的观光旅游城市,而是要给游客一个愿意居住的理由,进而展示更多的城市内容。不同于一张门票、几张照片就结束旅程的旅游方式,旅游休闲城市或度假区要做到的是让游客暂时性地搬到这里居住。那么,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的城市规划、公共安全、公共服务设施等的配套,就不能再只考虑常住人口而不考虑外来游客的需求。旅游休闲城市建设得越好,我们就越需要能够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等方面作出更迅速、更专业的响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旅游休闲城市作出更全面的定义,那就是文化特色鲜明、旅游休闲空间充裕、旅游产业体系完善、旅游休闲功能突出、旅游休闲产品丰富、管理服务体系健全、能够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旅游和休闲需求的城市。我们过去成功建设了很多旅游城市,而未来要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的重点,则是解决怎样建、建多少、用什么标准衡量、怎样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休闲旅游需求、怎样及时作出政策响应等问题。

  近年来,以成都的宽窄巷子为例,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重视休闲度假功能的开发,着力打造更多的旅游休闲街区。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在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遴选和推荐工作,这也是响应了社会休闲化发展的要求。对于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比如泰山、武夷山这类“双遗产”或国家公园,我们要协调旅游发展用地与耕地、种植用地的关系,系统研究怎样合理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区。此外,我们还要避免一个景区由多个部门管理的“九龙治水”情况,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落实主次责任和相关分工。特别是在农村土地利用、乡村振兴、自然保护等方面,我们要贯彻落实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改善民生的要求,要完全体现在各类规划、管理措施上,而不能偏重或放弃任一方面。



预览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定制写作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